秋日,河北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飘着淡淡香辛味的田间里一派繁忙,一米多高的生姜叶肥秆壮,姜农正抢抓农时收获生姜。
“我们通过在生姜幼苗阶段架设遮阳网,预计实现增产两三成,亩产量可达六七千公斤。”姜农李士艳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忙着将生姜一株株拔出,敲掉泥土,摆放装筐。
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的农民在田间收获生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新军屯镇素有“冀东生姜之乡”的美誉,生姜种植面积约5万亩,该镇大力推广创新技术,生姜产量不断提升。除了生姜幼苗阶段架设遮阳网已大规模推广应用外,今年该镇还在400亩试验田使用渐变棚膜,为生姜出苗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可再提升生姜产量10%。
近年来,唐山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平台,每年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200项以上,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滦州市中赵庄子村及周边,林地里的果树挂满了颗颗饱满的苹果。村民赵春伍望着自家果树喜上眉梢。
去年,赵春伍在果园使用了唐山一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改性生物炭基土壤修复剂,板结的土壤疏松了,长出的苹果更甜了。“过了霜降苹果就能下树,预计每公斤可以多卖两块钱。”
该生物技术公司负责人巩雪桦介绍,这边不少果农还使用了改性炭基肥,种出的炭基苹果比普通苹果维生素C含量、糖酸比都有大幅提高。
唐山南临渤海,境内曹妃甸、乐亭、丰南等滨海县区都有大片的盐碱地。唐山持续探索“稻蟹共生”“稻虾共生”“异位稻渔综合种养”等盐碱地高效综合利用模式,一处处荒滩建成了稻谷飘香、鱼美虾肥的“粮仓”。
唐山市曹妃甸区五农场异位稻渔综合种养俯瞰图。
在曹妃甸区五农场,绿色的芦苇荡、蓝色的养殖池、金色的水稻田,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月底水稻就能收获了,我们正准备测产,其实不用测也知道是大丰收。养殖池里的鲤鱼现在已经长到2斤多,白鲢3斤多,随时可以出鱼。”五农场副场长刘双海说,今年五农场创新探索“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3000亩盐碱地上实现了稻渔丰收、种养双赢。
所谓“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即按照一定面积比例构建盐碱地“稻田+池塘”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每年1月开始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将盐碱地稻田中的洗盐排碱水抽至紧邻的池塘,用于养殖适生水产品。
“用洗盐排碱水养殖水产品,提高了放苗期鱼苗的成活率和抗病能力,水中的微量元素适合鱼类生长,口感更鲜美,产量也提高了5%左右。”刘双海介绍,该模式避免了稻田排出的盐碱水污染环境,又解决了淡水水产养殖与稻田种植的争水矛盾,通过这种模式盐碱地平均亩效益可达1700元以上。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